即便面对大环境经济下行的压力,新能源汽车行业仍然表现强劲,并随着疫情开放后销量迅速恢复,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呈上升趋势。数据显示,今年3月份销售的164.6万辆乘用车中,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54.1万辆,渗透率达到了33%。
而随着新能源市场需求开始大量释放,越来越多的传统品牌也开始加速转型,并不断吸引新兴品牌纷纷入局。特别是在本届上海车展中,无论是造车新势力,还是自主、合资和豪华品牌,在电动化、智能化浪潮下,其发布的最新转型战略、或披露的转型最新成果,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性——低碳出行。
造车新势力加大优势“守地盘”
技术的日益成熟,令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,越来越多品牌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、完善自身产品结构,并抢占各个汽车细分市场,而作为新能源造车势力中的头部,蔚来、理想、小鹏也愈发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性,开始不断强化其市场竞争力。
其中,小鹏和蔚来都发布了各自的新车。小鹏带来了“扶摇”架构打造的首款新车——小鹏G6,该车续航里程高达755km,拥有充电10分钟最高续航300km的高效补能,并搭载了行业唯一量产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XNGP,是实现无人驾驶前智能辅助驾驶的终极形态。目前,小鹏已开放上海、广州和深圳的城市NGP功能,这标志着XNGP第一阶段的能力正式开放。
蔚来则主要对此前的销量主力车型ES6,进行了全面升级。全新ES6在车展首秀亮相,搭载了最新一代智能系统“Banyan·榕”,拥有NOP自动辅助、高速辅助、拥堵辅助等众多功能;汽车内部配备了全新的N-BOX增强娱乐主机,支持多人共享观影。
在续航动力方面,全新ES6分为三个版本,标准的75kWh续航电池包,续航为465公里;100kWh的长续航电池包,续航605公里;150kWh的超长续航包,续航900公里。此外,蔚来2023款ET7也正式上市。
相比蔚来、小鹏,理想此次车展的重点主要放在了补能优势及未来的产品规划上。理想汽车发布的800V超充解决方案,可以实现“充电10分钟,续航400km”,而随着纯电解决方案的发布,理想汽车也将迈入增程与纯电并驾齐驱的“双模”发展新阶段,具体到2025年,理想将形成“1款超级旗舰+5款增程电动车型+5款高压纯电车型”的产品布局 ,主要面向20万元以上的市场。
传统合资车企终于开始反攻?
而自主品牌则在新能源领域开始新一轮的攻城略地。比如,比亚迪带来了全新B级SUV宋L、中型纯电SUV腾势N7以及豪华纯电超跑车型仰望U8、U9等车型;广汽传祺发布综合续航1000Km的全新旗舰MPV车型E9;广汽埃安亮相第一款定位中大型纯电动GT跑车Hyper GT;吉利银河亮相CLTC综合续航可达1370Km的首款插电混动车型银河L7。
不同以往的是,越来越多的传统合资车企也开始向新能源发起最猛烈的冲击,其中不少风头在此次车展已盖过了纯粹的新势力。大众汽车集团在车展上就宣布,将投资约10亿欧元,建立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、创新与采购中心的新公司。该公司将落户合肥,计划2024年投入运营,届时大众集团新产品及技术的开发周期将逐步缩短约30%。
同时,大众首款纯电B级车ID.7 VIZZION正式亮相,WLTP纯电续航超700km,有望在今年下半年率先在国内上市。不仅如此,大众还带来了下一款ID.车型的概念车——ID.Next。
现代汽车重磅官宣旗下高性能N品牌进入中国,并全球首次亮相即将引入中国的首款N品牌车型—全新Elantra N的外观设计。除此之外,展台上还设立了多个特色鲜明的体验分区,展示着代表现代汽车N品牌高性能电动化愿景的电动概念车RN22e、高性能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概念车N Vision 74、及专为中国量身打造的NEXO中国版、纯电动旗舰车型IONIQ6以及进口硬核旗舰SUV帕里斯帝等全球领先产品。
比较出乎意外的是,作为“保守”派的一员,本田中国宣布全面进入电动化时代,2027年之后,本田在中国推出的所有车型均为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,不再投放新的纯燃油车型;到2035年,本田中国将实现纯电动车销售占比100%。
此次车展,本田还带来了多款新能源产品,不仅发布旗下e:N品牌的第二款车型e:NP2 Prototype、全球首发了计划于2024年内上市的本田e:N品牌第三弹电动车的概念车“e:N SUV 序”,还剧透了采用全新的纯电动车专属架构“e:N Architecture W”,并计划于2025年之后上市的第四弹车型e:N GT Concept,据悉,其打造的量产车的研发工作正在顺利推进。在新能源领域放手一搏后,本田在此次上海车展可谓出尽了风头,三款纯电全球首发也能看出其新能源战略决策,相比丰田、日产要更为果敢。
福特也不落下风,携旗下越野家族多款明星产品一同参会的同时,也在此次的上海车展中带来了重磅消息。
显然,受电动化、网联化、智能化等行业趋势影响,中国汽车产业在市场、竞争力和格局等方面正发生快速转变,行业格局将呈百花齐放之势,但在这个过程中,企业需要思考不仅是如何加速转型,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发展的模式,同时构建以科技创新和融合创新为核心驱动的汽车产业生态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