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上,每天都有近千家科技企业如春笋般破土而出。面对这些“体格”各异、“年龄”不一的企业群体,如何让金融活水精准流向最需要滋养的“创新幼苗”,成为考验金融机构智慧的现实课题。
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以一套独特的“产品分层”战略,交出了自己的答卷——针对不同规模、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,搭建起分层分类的数字化服务平台,沿着“初创成长成熟”的全生命周期,构建起从“信用破局”到“综合赋能”再到“生态融合”的阶梯式金融解决方案。
“技术流”为轻资产企业注入金融活水
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往往手握专利却缺少厂房,“首贷难”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第一道坎。深圳建行首创的“技术流”评价体系,正在为这些轻资产企业架起通往融资的桥梁。
走进纯钧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实验室,研发人员正在进行液冷剂性能测试。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在初创期便拥有T3技术流等级、CNAS国家实验室认证等硬核技术实力。深圳建行通过“技术流”评价体系精准识别纯钧新材料的创新价值,成为首批深圳建行联合深圳天使母基金创新的“天使贷”客户,获得1000万元信贷支持。如今,这家企业已完成7轮股权融资,实现了从技术优势到市场价值的完美跃升。
“技术信用正在改写传统的融资逻辑。”深圳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我们通过‘技术流’等工具对企业进行多维画像,让‘纸面专利’真正成为‘融资底气’。”
弹性信贷助力企业穿越“战略变速期”
科技企业的成长轨迹从来不是直线上升,战略调整时常发生。深圳建行的“陪伴式”信贷服务,恰好展现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灵活性。
2024年,纯钧新材料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型——将主营业务从医疗冷链保温箱转向数据中心、超算中心服务器液冷、KW级芯片液冷、AI PC笔电散热业务。资金充裕时,企业结清了银行贷款;但当新的研发投入需求出现时,他们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建行,仅凭“善新贷”产品再获700余万元信用贷款。
这种“随借随还、按需取用”的信赖关系,折射出银企合作的深度。“好的金融服务不是一次性的交易,而是长期的伙伴关系。”深圳建行相关负责人道出了“陪伴式”信贷的核心理念。
同样的成长故事也在源微创新上演。公司自2008年起步,深耕固态存储领域十余载,已从初创企业稳步成长为覆盖封装、测试、SMT全产业链的综合性科技企业,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完善的产业布局,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行列,并通过多项国际体系认证,产品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这家固态硬盘制造商从获得1000万元“科技E贷”起步,在与建行的持续合作中,逐渐将员工代发工资等业务转入建行。“建行不仅是资金提供方,更是成长路上的战略伙伴。”企业负责人的评价,道出了许多科技企业的心声。
从“单点服务”到“生态赋能”的升级
当科技企业步入成熟期,单一金融服务已难以满足发展需求。这时,深圳建行的服务视野开始从企业个体延伸到整个产业生态。
仔细观察会发现,纯钧新材料和源微创新的客户名单中,不乏建行生态核心企业的身影。通过为这些龙头企业定制供应链平台,建行的服务网络自然延伸至产业链的每个环节。
截至9月末,深圳建行已与超100家核心企业合作,服务全国链条企业超9000户。“对于成熟期企业,我们的产品实质是一张‘生态门票’。”深圳建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形象地比喻道。
分层之术的城市实践
这套分层服务体系的背后,是深圳建行对科技企业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。作为建行系统内首家总行级“科技金融创新中心”,深圳建行构建了“创新中心—专营机构—科创支行—科技特色网点”的四级服务体系,在93个重点产业园区落地“一园一策”服务方案,授信覆盖园区科技型企业330余家,贷款余额超200亿元。
“科技企业的成长如同植物生长,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光照、水分和养分。”深圳建行相关负责人的比喻生动诠释了分层服务的理念,“唯有读懂企业的成长节奏,才能实现从‘普降甘霖’到‘精准滴灌’的转变。”
在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的进程中,深圳建行用这套成熟的分层服务范式证明:国有大行不仅可以担当“资金提供者”,更能成为与企业同频共振的“创新合伙人”。这种与城市发展同频、与企业成长共振的实践,正是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。